益阳文明网
人民作家周立波的家训家风
来源:益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夏一杨       发表时间:2017-08-02

  周立波(1908.8-1979.9),原名周邵仪,字凤翔,益阳县谢林港镇邓石桥村清溪组人

  周立波,原名周邵仪,字凤翔,1908年出生于益阳邓石桥清溪村,中共党员,历任中共左联党团成员,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编译处处长,政务院文化部编审处负责人,湖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周立波在文坛与赵树理享有“南周北赵”美誉,被称为描写农村生活和农民运动的“铁笔圣手”,矛盾曾赞誉:“他始终不渝地继承鲁迅传统,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走与人民相结合的道路,取得了堪称革命经典的丰硕创造成果,因之成为当之无愧的卓越的人民作家。”

  “凤蛮子”走向“liberty”(自由)路

  在周立波故居,仍存有周氏族谱——益阳板桥周氏七修族谱。周氏家训第十八条“聪明、愚鲁子弟均要尽心竭力,择明师 教训,勿吝修缮,勿求速效”,第十九条“居馆设教,务要专严勤谨,心专教切,师严道尊”, 益阳板桥周氏七修族谱收入周氏家训四十三条、凤光公遗训四则。

  均强调尊师重教。受家族影响,周立波从小知书明礼,在益阳县第一高等小学读书时更是刻苦勤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被人称为“凤蛮子”,毕业考试时与另一同学并列第一,时任学校庶务长将周立波列为第二名,年轻好胜的周立波知晓后很不高兴,老师在奖励他的铜盒上刻上“不作第二名想”,鼓励他积极进取,学好知识回报社会。

  1924年,周立波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在这里,他接受了新文学新思潮的洗礼,成长为一名进步爱国青年。1928年考入江湾劳动大学,1930年参加共产党组织的革命活动,被江湾劳动大学开除,1932年在上海参加抗日罢工游行被逮捕,囚禁 2年半。在此期间,他一方面积极组织参加抗日宣传,一方面积极拿起手中锋利的战笔,先后翻译了苏联多部革命文学作品,将革命自由思想的火种引入中国。为彰显其追求革命、向往自由的不矢之志,1931年周立波将英语“liberty”(自由)的译音“立波”作为笔名,发表了大量抗日救亡文章。1934年出狱后,经周扬介绍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爱国为民的钢铁战士

  图片摘自《百年周立波》

  周扬曾赞扬:“周立波是一个坚韧而热烈的革命战士。”周立波坚定的革命精神,深受周氏家族历代英烈贤哲爱国为民的醇厚家风浸润。周氏家训第九条“子孙有居官者,当守清白家声,养士爱民,尽心报国”。周氏群贤中,上溯有清道光乙未科进士周振之为官清廉,清同治乙丑科进士周开铭历任翰林院编修、两广盐政使,亲政爱民,近代的周秉生崇尚爱国主义,周扬是左翼文化运动的先锋,他们都在周立波的思想血脉里烙下深深的痕迹,指引他不断走上自由革命的道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周立波作为战地记者,走遍了华北的所有抗战最前线。周立波在撤离上海奔赴延安的艰难征途中,与周扬通信时满怀激情写到:“我打算正式参加到部队去。烽火连天的华北,正待我们去创造新世界。我将抛弃纸笔,去做一名游击队员。我无所顾虑,也无所怯惧。我要无挂无碍地参加华北抗日战争。我爱这种生活,战斗的,而且又是新鲜的。”表达了他抗亡救国舍身忘死的坚定决心和乐观豪迈的革命主义精神。

  为了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的鼓与呼,周立波不惧生死,把手中的笔当做鼓劲杀敌的利剑,先后创建发展了一批抗日救亡宣传阵地。1938年,他和廖沫沙赴沅陵恢复了田汉创办的《抗战日报》,1939年受周恩来调任到桂林主编《救亡日报》,1944到1947年,先后担任了《解放日报》、《七七日报》副刊部副部长,《中原日报》、《民生报》副社长,1948年主编了《文学战线》。

  1944年秋,党中央决定抽调359旅主力部队南下湘粤赣建立抗日根据地,史称“第二次长征”,周立波主动请缨,作为司令部秘书处秘书加入王震的南下支队。部队在当时七个省的战场行军一万五千八百多里,浴血奋战七十多次,成功突围无数次日伪疯狂的夹击、封锁和合围。周立波一人负责司令部的文件、工具保管搬运,工作量巨大,有人提出帮忙,他坚定回绝道:“我是一个普通的八路军战士,也请你们把我当个普通的八路军战士。”周立波以顽强的毅力,接受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被誉为“钢铁般的文艺战士”。

  质朴谦和的人民作家

  益阳板桥周氏家训不仅对子孙齐家治国提出了要求,更对个人修身修为明确了规范,要求子孙“谦和以接物,谦而不傲,百谷俱可消纳,此大易所云受益也”。以书香流世的周氏后人,骨子里都流淌着谦和礼让的人文品格和关注民生的质朴情怀,这一特点在周立波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1954年至1964年,周立波先后在益阳邓石桥清溪村、桃花仑竹山湾村、迎风桥公社二生产队等地方安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农民建立了深厚感情,自觉用笔为群众代言,反映人民心声,期间创作的《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等作品开创发展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茶子花学派。

  周立波主动融合农民,走进农民日常生活,与农民建立起了同呼吸更命运的血缘之情。在大海塘乡担任互助合作委员会副主任时,有次晚上开会,因当晚暴风骤雨,乡党委书记陈清亮考虑到他眼镜高度近视,就没通知其参会,周立波知道后,恳切地对他说:“刮点风、下点雨,怎么就考虑照顾我呢?那今后的照

  顾就会越来越多,把我照顾得特殊起来,就会脱离群众,脱离生活。如果要照顾我,今后就照顾我多深入生活,多接近群众吧。”他从来都把自己当作普通群众中的一员,没有任何距离和架子。

  周立波在清溪村参加田间劳动(1958年)

  《山乡巨变》里的“亭面糊”原型邓益亭家庭困难,周立波自己掏钱买了一只小猪送给他家喂养。邓家长子邓焕章因家庭困难欲退学,周立波力劝老邓,并赠送书籍和作业本,鼓励焕章努力学习,邓焕章考取华中工学院时,周立波送给他一件大衣和15元路费,勉励他好好学习。

  在益阳挂职的十年时间里,周立波照顾的孤寡老人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他按月按时给他们送去生活费,不时上门嘘寒问暖。清溪村一位受过照顾的周姓老妇人说起周立波,就会激动的说道:“立波与我们不沾亲,不带故,但就 是比自己的亲儿子还要好。”1978年,周立波因癌症住院,省文联的同志们来看望他询问有无需要帮助时,他拿出3000元钱和一张名单 周立波与亭面糊原型邓益亭在聊天

  道:“我在益阳挂职期间,支助了这些孤寡老人、五保户。我还有些钱,请你们按名单数目,每月给他们寄送生活费直至百年。”在场者无不为他这种无疆的大爱而动容。

  勤勉廉俭的党员干部

  “廉俭”是周氏家训的核心精髓,周氏家训开章明义,要求子孙“勤俭以律身,勤则不惰,禹寸陶分早起晏眠,率作兴事,事无废弛”,强调要“廉让以居心,廉则不贪,思无越畔,行必践迹”。千百年来,“廉俭”的周氏家风在清溪村脉脉相传,周立波更是将这种家风践行到新中国建设的实际行动中来。

  周立波与长子周建明的书信手迹(摘自《百年周立波》)

  1957年,立波在桃花仑乡瓦窑村参加农业生产,乡里给他安排了一间宽敞明亮的瓦房,他当即回绝道:“常话说居安思危,我住这样安乐的地方,无危可思,我们要常想延安精神。当年在延安,毛主席等中央领导都是自己种菜喂猪,我是来参加农业生产的,更要自力更生嘛!”后来,他住到竹山湾,与贫民邓益亭做邻居,自己每天到菜园里浇菜泼粪,锄园挖土,自种自足,没有向政府和群众要过任何物资帮助。

  立波虽然当官了,却从未理所当然地要给自己、给家人什么补偿,他对物质的要求很低,更要求家人自立更生,凭借自己的本领立世谋生。

  1961年1月21日,身在益阳的周立波写信给在长沙读书的长子周建明:“盼你争取早日入党,并自己要求如有机会到工厂去。”后周建明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文艺理论进修班,继承父亲的文学衣钵。次子周彦邦、幼子周小仪在就学就业上从未得到过父亲的任何关照,靠着自己勤学奋进,在各自的领域均取得一番成就。

  周立波的侄儿周兆明一直在家务农,曾写信给周立波,想要其向领导打个招呼,把他安排到镇上工作,周立波当即回信到:“农村这片土地将有大作为,你应该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周氏先贤重家教明家风,周立波为周氏家训注入了新元素,成为周氏后人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益阳文明网)

文明播报
文明创建

益阳市委宣传部  益阳市文明办 主办 益阳文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举报电话:0737-4220092 举报邮箱:wmb8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