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文明网
大通湖:水清了鱼多了鸟儿飞来了
来源:益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解 灿       发表时间:2019-06-06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守护好一江碧水”。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掷地有声,殷殷嘱托言犹在耳。一年来,“四市一区”人民雷厉风行,励精图治,用实际行动书写出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满意答卷,奏响了新时代“长江·洞庭之歌”。

  近日起,由常德日报、岳阳日报、益阳日报、荆州日报、长沙市望城区融媒体中心等湘鄂两地“四市一区”主流媒体共同策划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媒体联盟“一湖碧水看洞庭”大型联合采访行动正式开篇,同时展开直播、短视频、报纸特刊大型融合报道,敬请关注!

  大通湖:生态治湖初见效

  船行大通湖上,湖水清澈透明,丛生的水草柔柔地在水底招摇,恍如“水下森林”,让人心生欢喜。行至湖心,漂浮在水面的水草上,惊飞一群群鸟,它们一点也不怕人,在我们头顶盘旋,同行的人中有人“懂”鸟,水草上有它们精心筑就的巢,那是在守卫它们的家园。

  再次拥抱大通湖,和2年多前的那次相遇,有着惊人之别。那时,曾获评国家“良好湖泊”的大通湖遭遇了史上最严峻的考验,水质被有关权威检测机构评定为劣V类。痛定思痛,大通湖区乃至全益阳市打响了一场生态治湖的战役……

  大湖病了,痛定思痛吹响水环境治理冲锋号

  2015年9月,市水文局的一份监测报告摆在了多位市领导面前:大通湖水质为劣V类。随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受命监测核实,结果惊人一致。2016年,当湖体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一出,再证大通湖水质为劣V类时,全市一片哗然。

  大通湖享有“洞庭之心”的美誉,湖泊面积为12.4万亩,2012年经申报,被评为国家“良好湖泊”。短短几年时间,大通湖水环境为什么恶化得这么快?抽丝剥茧,答案渐渐明晰。

  天泓渔业从2008年开始,承租下大湖水面49年经营权,开始水产养殖。逐利,让公司逐渐失去了对大湖的敬畏之心。118公里围网,将12.4万亩水面分割成一个个精养渔池。高密度养殖,大量的肥料、饲料等投入大湖中,湖水渐渐变得浑浊,水质变得很差。大量食草鱼类对湖里生长的水草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而这些水草可以吸附在水里的氮、磷成分,一定程度上达到湖水自净功能。更让人痛心的是,天泓渔业甚至对底栖动物螺蛳、蚌壳等大量捕捞,远销到湖北等地牟利。这些“水体生物净化器”被过度捕捞,导致水中氮磷等进一步激增。

  大通湖接纳了大新河、金盆运河、青树嘴渠、五七运河和苏河(明山电排渠)等5条河流,及周边33个电排入湖,生活污水和不达标的工业废水排放,加上流域范围内52万亩农田施加的农药、化肥所产生的污染随雨水冲刷,进入沟渠最后入湖,间接性导致水质遭到进一步污染。

  保护大湖,刻不容缓;治理大湖,迫在眉睫。市委、市政府与大通湖区管委会闻“警”而动,壮士断腕,刮骨疗伤,大通湖水环境治理攻坚战就此打响。

  恢复大湖“自由之身”,五个“同治”疗创伤

  如何治?这是一道大考题,国家环保部专项督导组来了,开出了良方:做好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减排、工业点源减排、农业污染减排,做好大湖生态修复增容。省委书记杜家毫率队前来督导,强调要退养、疏浚、活水;市委书记瞿海、市长张值恒前来视察,随后,市委、市政府就此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了“上下同治、标本同治、内外同治、政企同治、人水同治”,提出了“禁、减、清、换、治、保”六字方针。

  对症下药,首要的是依法解除与天泓渔业的合同,停止其对大湖的掠夺性开发。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一场场激烈博弈,2018年1月18日,大通湖区管委会通过长沙仲裁委,依法解除了与天泓渔业的合同,收回了大通湖的经营权。从此,大通湖彻底恢复了“自由身”。

  而其他方面,也在按照国家环保部、省里、市里明晰的治理思路稳步推进——大通湖、南县、沅江环湖乡镇基本建好了污水处理站;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垃圾分类处理;

  加强河渠清漂清废,加强涉湖涉水企业监管,近两年来,全市共关停涉水企业6家,勒令整改3家;

  加快畜禽水产退养,严控面源污染,目前禁养区范围内畜禽养殖企业全部退出;

  实现湖内湖外同治,距大湖堤岸1000米范围内的珍珠养殖全部退出,临湖1000米范围内2.5万亩精养鱼塘退养工作正在抓紧推进;

  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着力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控害,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85%;

  严厉打击非法航行、非法捕捞行为,抓获非法捕捞人员35人次,刑拘18人;

  推进增容活水工程,整合国家项目资金和市财政配套资金约7000万元,建成五七闸枢纽工程,2018年5月实现利用五七闸、黄茅洲大闸从草尾河自流引水入湖;

  疏浚入湖水系,启动大通湖流域沟渠清淤3年行动方案,大通湖已与周边水系自然连通。

  种草修复水生态,“水下森林”让水质明显改善

  在大通湖里种草,修复其生态,逐步达到湖水自净功能,则是大胆的创新。

  于丹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曾带领团队在梁子湖作业22年,种下20万亩水草,使水体恢复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被益阳市、大通湖区的领导诚意所打动,他带领团队来到大通湖实地考察后,提出了“停止清淤,清除围网,捕捞食草性鱼类,种植水草,河湖连通”的综合治理方案。

  118公里围网清除了,食草性鱼类也已打捞完成。2018年1月,最先入湖的是生命力顽强的原生种苦草和轮叶黑藻。第一批水草萌发后,又种下了狐尾藻、金鱼藻、黄丝草等。为加快水草覆盖湖底进度,于丹团队从外地采购水草植株,采用“种大树”的扦插方法种植。2018年10月底的调查表明,大通湖已有水生植物17种,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逐步增加,近10万亩水域有水草,其中6万亩覆盖度达80%。

  有一组数据,是最好的佐证。经过1年的水草修复,在2018年12月底的调查中,大通湖水质监测指标除总磷外,其他指标年均值达III类以上标准,总磷指标2018年有7个月检测结果退出劣Ⅴ类(2017年仅两个月退出劣Ⅴ类),小块区域出现III类IV类水体。

  此外,大通湖区对老三运河、五七运河、大新河、金盆运河等主要入湖口进行了湿地建设,共计建成 823亩湿地。原渔场职工王秉昌特意带着我们去感受了一下老河口入湖口湿地风光,亭亭碧荷,现正零星地打着朵儿,点缀在这满眼的绿中间,有一种别样的韵味。与荷相映成趣的,是丛生的菰与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水生植物,风起,就像一幅流动的画卷,给人赏心悦目之感。“湿地公园的打造,除了对外源污染物起到生态拦截作用,以后这些地方还将成为旅游的好去处,助推大通湖生态旅游的发展。”项目相关负责人这样介绍。

  湖水清了鱼多了鸟儿飞来了,美丽大通湖向世界发出邀约

  伴随水生植物的恢复,以水草为栖息地的虾蟹、蚌类和螺类等底栖动物在大通湖恢复出现,包括原已消失的背角无齿蚌、背瘤丽蚌等;鳑鲏、麦穗鱼等小型鱼类种群增加,出现野生甲鱼等优质水产。湖区大量候鸟回归,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生态系统结构不断完善。2018年冬季,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海欣曾率团队对大通湖鸟类资源作了调查,往年调查未发现候鸟迁徙至大通湖,这次,他们发现了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鸟类17种,其中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小天鹅、鸳鸯等。

  从小在湖边长大的史少文最有感触。曾经他是天泓渔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后来,公司员工由政府接管,他就跟随着于丹团队种草。尽管收入相较以往少了一大截,可他却觉得自己在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都是大湖的子民,以后子孙后代都会感谢我们,努力为他们守住了这一泓碧水。”

  丛生的“水下森林”,水中良好的生态系统,让水质明显改善。每有领导前来大通湖视察、督导,区委书记何军田总喜欢带他们去大湖看看。船至湖心,他站起身来,取出一个量杯,从湖中舀一大杯水上来。阳光下,湖水清澈透明,他的笑容“立体”又生动。他说:“作为地方执政者,尽最大努力守护好母亲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通湖变美了,来大通湖旅游的人也慢慢多起来。今年金秋,大通湖将举办大闸蟹美食节,正拟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美食爱好者发出邀约。“希望每一个游客,都能感受到这一方水土不一样的美!”何军田自豪地说。(益阳日报)

文明播报
文明创建

益阳市委宣传部  益阳市文明办 主办 益阳文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举报电话:0737-4220080 举报邮箱:wmb8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