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文明网
挖掘公积金贷款优势 拓展房地产消费市场
来源:益阳日报      责任编辑:夏一杨       发表时间:2017-04-30

  住房公积金肩负两大职能:住房金融和住房保障。一方面,职工用资金积累和较低成本的融资,满足住房需求;另一方面,住房公积金中心以提取和贷款的方式,提高居民住房消费能力,推动房地产消费市场。

  1995年,我市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目前, 公积金贷款运行情况如何?站在企业的角度,笔者谈谈浅显的看法。

  一、公积金贷款运行中的“梗阻”

  对于三四线城市益阳来说,去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高调”收官;今年一季度出现“小阳春”,住房公积金是只很好的推手。中心城区去年住宅网签118.4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71%。其中,通过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含组合贷款)销售4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1%,占中心城区住宅销售面积的41.8%。可以说,住房公积金对促进益阳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然而,对企业来说,公积金政策覆盖面越广越好、贷款种类越多越好、手续办理越快越好,可最大限度释放市民对住房消费需求。现实是,我市在公积金贷款上虽做出不少探索,但离市民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具体表现在:覆盖范围不广、贷款额度稍小、政策运用欠活、贷款手续繁琐等方面。也就是说,新政还可再多一些,为企业减负的力度还可大些,离市民期望还可近些。

  公积金贷款中产生的这些问题,原因较复杂。客观上说,原因有三,即制度刚性的制约、程序设计的滞后和行政管理的影响;主观上说,也有以下几个方面,即部门利益争夺、创新意识不强和作风建设欠缺。

  二、公积金快贷的思路和路径

  公积金贷款凸显的问题,既有体制机制上的原因,也有管理手段、方法上的原因。如何破除这些障碍,笔者认为,应增强五个意识。

  第一、顶层设计上,增强普惠意识。国家层面上讲,要破除当前公积金统筹层次太低,各地分散管理、画地为牢的体制。福利制度要实现普惠性,重要条件在于制度统一。地方层面上讲,要构建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框架,在扩大住房公积金归集建制对象和范围下功夫。去年,全市实际缴存人数18.85万人,无论是体制内职工、还是非体制内人员看,有大量人群游离于政策之外,应推动缴费由“制度全覆盖”迈向“人群全覆盖”。如,非体制内去年实缴人数为51812人,空间还很大。同时,实现业务流程再造,目标是,贷款门槛更低、额度更高、使用更灵活。

  第二、政策运用上,增强灵活意识。公积金承载着消减高房价施加于市民的压力的功能,在政策的运用上,需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作出变化。只要不违反政策法规,可适当拓宽公积金使用范围。在需求层面,除购买、建造、翻扩建、大修住房等常规项目外,市民租房、物业管理费等支出,是否可以考虑动用公积金,以缓解生活压力。在公积金贷款使用上,能否扩张到购买自用车位、装修。同时,提高公积金的贷款额度,随着改善型住房购买量的增加,略微变通和调整很有必要。还有,能否考虑以住房公积金的直系亲属的名义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如果能,可以扩大覆盖范围。

  第三、实际操作上,增强服务意识。益阳虽不是改革前沿城市,但在方便职工贷款上,公积金中心先行先试,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实行AB岗位制、开辟贷款“绿色通道”等等。然而,一些网点有“机关化”倾向,抱居高临下的“施舍”态度,没有在快贷上想更多的办法。一般来说,公积金贷款业主从面签到抵押、再到放款,最快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银行的商业贷款以网签合同为准,快的只要3天。还有,职能部门也应具有服务意识,要优化公积金中心内部人员配置,增加网点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向网点工作人员倾斜。在这方面,沿海地区早起了步。

  第四、部门利益上,增强大局意识。在公积金这个问题上,市民当然希望实现利益最大化,但职能部门何尝不是如此?部门应该有大局意识,不能为了利益,在公积金提取或贷款、给不动产登记办证上提不上速,给市民、市场主体添麻烦。政府应理清部门职责,合并职能,简化程序。还有,公积金异地贷款业务已在各地推行,但跨省异地贷款常常遭遇“肠梗阻”,原因也是各地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地方利益,互认互贷难以实施。

  第五、平台建设上,增强智能意识。公积金贷款人实际上有两个,公积金管理中心和受委托的商业银行。这就使贷款手续复杂、步骤多、拖延的时间长,贷款到位慢。政府要致力于信息开放引导,推动数据兼容,实现数据融合。要建立一个大数据平台,融合银行征信系统、房产管理系统、国土使用系统等,持续推进数据采集、交换和共享,消除“信息孤岛”,最终实现系统智能化审核,既提高办事效率;也省去市民提供征信报告、房产证明等重复“跑腿”。当然,也可考虑多部门合并的“大部制”,实现快贷。(作者单位:益阳日报社)

文明播报
文明创建

益阳市委宣传部  益阳市文明办 主办 益阳文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举报电话:0737-4220092 举报邮箱:wmb8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