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文明网
粽香氤氲,传统节日多了时代表达
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      责任编辑:王 君仪       发表时间:2023-06-26

  □ 岑今

  农历五月五,佳节又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时节,人们在代代相传的浓郁习俗中祝福祈丰,追思先贤。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背后,是国家和民族长期积淀的历史和文化,是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内涵,是深刻蕴含着的民族情感和精神智慧。

  在赫山区兰溪镇,一条长达99.9米、宽1.88米、106个间仓、可容纳420名划手的“现象级龙舟”早已霸屏网络。连日来,北岸新村这条龙舟中的“航母”惊艳亮相、登江训练、表演展示,早已把整个兰溪河引燃引爆。

  一艘“百米”双桡龙舟需要400多名划手。北岸新村出动了整村的适龄劳动力,100多名划手特地从外地赶回来:柴益虎为参加龙舟赛,把厂里的生产停了,原本每天4万多元的进账没有了,还要支付每天近5千元的固定开支;柴国杰跟领导申请,平时不休假,等端午节一起休,半年攒下了半个月假,乘坐最早一班飞机赶了回来,丢下行李直奔岸边……这群憋了3年的兰溪河畔人,一上船、一握桨,就像打了鸡血,瞬间被“激活”。顶着烈日训练,手臂、脖子晒得黑白分明,只为过足龙舟“瘾”。

  文化,是端午的灵魂。

  节日是表达一种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形式,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蕴含其中。

  端午的灵魂是诗性的。是“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的景致,是“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民俗,是“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的竞渡,还是“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的哀思……端午,糅合着诗性的表达,贯穿了绵长的中国文化传统,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情思中。

  端午的灵魂是率性的。云旗猎猎,锣鼓频催,纵桨飞舟,豪气干云……船手奋力向前,鼓手用力击鼓,岸边热情的观众为喜爱的队伍呐喊助威。村社之间龙舟竞渡,是互相联系的方式,是节日的狂欢,更是社会生活的活力所在。种种美好的小情趣,就这样年年复复镶嵌进日常的生活里,流淌千年。

  端午节创造的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将个人与自然的变迁、个人与家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代代传承中,汇聚成宝贵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力量。我们在回望历史、深刻体悟其文化内涵、精神品格的同时,也要直面当下,思考如何让传统节日拥有更多契合当下的时代表达。

  我们要挖掘好传统节日的时代价值。“一跃冲向万里涛”。时代价值是传统文化能够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之所在。端午节种种纪念和庆祝活动,看似只是古老的仪式,但正是千年未变的情怀,加固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知,使之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感的载体。我们通过这些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活动,得以触摸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融汇的脉动,实现对传统文化核心的传承。

  我们要讲好传统文化故事。作为率先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承载着的多样且丰富的文化故事需要精彩演绎。端午女儿归宁,行孝道,是家庭对礼制文化的遵从,践行了忠孝、合和的家庭观念;端午祭祀屈原,是今人对前人的缅怀和纪念,体现的是仁义、爱国的入世情怀;诵读《离骚》等经典篇章,营造共同的文化情境,更是现代人对中华民族价值的认同。

  端午节在历史长河中一路采撷、糅合种种民俗,传承至今。我们洗米包粽,互赠香囊,在太阳升起前将艾草悬于门口……愉快地完成这些,不光是因为那一口软糯浓香的粽子,也不光是香囊艾草的芬芳精致,更是因为我们对端午始终保有深深的情感认同,传承千载却又历久弥新。

文明播报
文明创建

益阳市委宣传部  益阳市文明办 主办 益阳文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举报电话:0737-4220080 举报邮箱:wmb8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