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文明网
缝纫机连着邻里情
来源:益阳日报      责任编辑:夏一杨       发表时间:2018-12-19

  穿针、走线、踩脚踏,大姐在一台老缝纫机前熟练地操作着,她目不斜视,匀速推送布料经过机针处,留下一串细密而整齐的针脚,随着轮轴转动,踏板翻飞,缝纫机发出“哒哒哒”的声响……孩提时,会踩缝纫机的大姐是我心目中的女神,全家破损的衣服,在她的手里,总能脱胎换骨,重新焕发光彩。

  一台缝纫机,也拉开了大姐的婚姻生活。姐夫家在当地属少有的知识分子家庭,年少的大姐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媒人进门时,大姐觉得自己年纪小,不太愿意,后来架不住媒人一句:“先订下来,马上送你去城里亲戚家学缝纫。”就这样,17岁的大姐跟着“准婆家人”进了城,半年后,衣着一新的大姐神采奕奕地回来,不仅少了乡里丫头的扭捏,还抱回了一台崭新的缝纫机,这是姐夫全家人从牙缝里抠出来的彩礼。

  不出多久,大姐带着缝纫机嫁人了,敦厚老实的姐夫忙里忙外,大姐除了拾掇一日三餐,就是坐在缝纫机旁。娘家和婆家的人口本来就多,加上村里会缝纫的人实在太少,在我的记忆里:大姐会娴熟地打开机箱,将乌黑锃亮的机头搬出来放平稳,又从台面下方的小抽屉里取出皮尺、画粉和针线,平时都在修改一些宽大的衣服。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每到过年,很多人家还是会扯上几块布料,请大姐做一身新衣裳,那个时候,大姐是村里最忙碌的人,为了赶工,她要在煤油灯下挑灯夜战。大姐人缘好,缝纫手艺也精湛,一台缝纫机也拉近了邻里情。现在,她看到这台老缝纫机,还时常想起当年邻居们围坐在家里拉家常的热闹场面。

  后来,成衣制品越来越多,很多人家都不买布做衣了,缝补衣物已不多见,缝纫机渐渐淡出了大姐的生活,但我还是能时不时地看到大姐仔细地擦拭缝纫机上的灰尘。大姐说:“如今,使用缝纫机的机会越来越少,大多时候都买成衣,衣服还没等穿破,就又买新衣服了。但缝纫作为一门手艺不能丢,艰苦朴素的作风也不能丢。”

  直到她把儿媳妇迎进门,再到小孙子出生,缝纫机在家里又有了用武之地。小生命的出现,使得初为奶奶的大姐更加忙碌了。几寸宽的下脚料,她像变戏法一样,一会儿的工夫便给孩子做成一件时装;做床上用品余下的布料,她在缝纫机上一阵飞针走线,则成了一块包裹孩子的襁褓……一件又一件新衣服穿在小家伙身上,大姐也享受着这份天伦之乐。大姐高超的手艺,看得儿媳妇都有点手痒,婆媳手口相传,如今,媳妇也已经能熟练地做衣服了。

  一晃40年过去了,人们告别了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缝纫机作为当年的奢侈品,也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虽然搁置在角落里,但大姐只要不经意间看上一眼这台老缝纫机,心里总会泛起一阵波澜。其实,老物件就像一坛陈酿,越久越香醇,因为它承载着一段历史,发酵了一段记忆。(益阳日报)

文明播报
文明创建

益阳市委宣传部  益阳市文明办 主办 益阳文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举报电话:0737-4220080 举报邮箱:wmb8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