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文明网
以文化生产力赋能山乡巨变 ——看益阳高新区如何打造乡村振兴的“清溪模式”
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      责任编辑:王 君仪       发表时间:2023-09-04

  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是现代著名作家、编译家、斯大林文学奖获得者周立波的出生地,也是他的代表作《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等小说的创作背景地。清溪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4A旅游景区、中国幸福村、中国绿色村庄、首批中国乡村红色遗产名村、中国特色村,享有“山乡巨变第一村”的美誉。中国作协授予清溪村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2022年和2023年两次组织全国知名作家在此举行系列文学活动,村里建有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规划和建设了一批作家书屋,被誉为“中国文学第一村”。

  近年来,益阳高新区紧紧抓住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清溪村的独特优势,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项目建设、文艺活动、文明新风、文旅融合等多个方面发力,持续擦亮“清溪文化”名片,打造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清溪模式”,推动农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文化生产力持续流淌。

  聚力项目建设 塑强文化振兴载体

  一座座作家书屋投入使用,一位位文学大咖来到百姓身边……文化之风吹拂了整个清溪村。

  “仅20多天就建成10家清溪书屋。”说起村里的变化,清溪村村党总支书记蔡真如数家珍,从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非遗展示馆、书香民宿等项目的推进,到印象广场、清溪画廊、清溪荷塘、游客服务中心等景观设施提质,以及交通网络、生态环境、美化亮化等改造的全面完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品质也更上一层楼。

  产业项目是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益阳高新区围绕“中国文学第一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山乡巨变标志地”创建目标,坚持生态、自然、传统、原貌理念,引进国内顶尖文旅策划机构,编制《清溪村整体规划》,规划了清溪村核心文化区、北峰垸产业示范区两个功能区。高标准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现已建成省内首座大型智慧乡村剧院清溪剧院,重点建成或推进了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清溪书屋等项目。目前,珍藏馆已基本完工,立波书屋、王蒙书屋等21家特色书屋相继落成,清溪书屋群落建设也在有序有力进行中,规划至2025年建成130家书屋。

  聚焦文学引领 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今年5月,中国文学的大家巨擘王蒙等人走进清溪村,村子再次爆红,作为全省以文学为标志的网红“打卡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书屋建设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提升了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还给清溪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蔡真介绍,随着多个作家书屋相继落成,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在自己喜欢作家的书屋留下足迹,而村民不仅能获得房子的租金,还能得到书籍售卖的利润分成,同时为游客提供食宿也进一步提高了收入。

  清溪村最大的特色和资源就是文化。近年来,益阳高新区积极探索市场需求,做优“文化+”旅游新业态。做大“文化+生态”旅游业,做好周立波故居修缮、管理和免费开放等工作,全力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故居年均接待学习参观游客30万余人次。培育“文化+研学”服务业,以清溪景区为载体,将乡土文化与研学教育等相结合,开展红色旅游研学项目,不断丰富文旅服务内涵,有效带动了村民发展研学宿舍、特色民宿、农家乐等研学和旅游服务。2022年,清溪景区初步形成多条较为完整的旅游服务产业链,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万元。

  聚合乡土人才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清溪村的孩子们从小心里就有一颗种子,等到长成参天大树,就要回来建设家乡。”这是清溪村返乡新青年邓旭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的话。

  2019年,邓旭东放弃年收入80万的工作,从深圳回来加入清溪村的建设。他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建立“禾场上”家庭生态农场,打造可持续的绿色生态链。在创业的同时,他进入清溪村委工作,担任村党总支委员,业余时间拍摄视频来宣传家乡的美景和文化,村民见到他都会亲切地称呼他为“东哥”。

  而像邓旭东这样的返乡新青年,在清溪村不是少数。近年来,清溪村建立在外优秀人才库,出台政策引导能人乡贤返乡创业就业,吸引社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同时开展职业教育和互联网信息化培训,加快“文化专干”“新农人”“土专家”“农创客”等本土专业人才培养,建立起一批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近3年来,清溪村返乡创业人员已超过200人。除了邓旭东,还涌现出了如开办清溪书屋和擂茶店的村民卜雪斌等一众返乡创业者,还有多位村民利用自家屋场办起了特色农家乐,为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完善配套和良好生态。(记者 甘果 通讯员 龙吉妮 萧伟安)

文明播报
文明创建

益阳市委宣传部  益阳市文明办 主办 益阳文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举报电话:0737-4220080 举报邮箱:wmb8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