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文明网
山乡有理|从“天人合一”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
来源: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王 君仪       发表时间:2023-12-22

  马克思遇上孔夫子,有意思更有意义。

  中国道路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今天,我们从“天人合一”来看看它们是如何契合,又是怎么结合的。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整体有序与和谐状态。《尚书》开篇提到“钦若昊天”,意思是要尊重自然规律,与世界万物和谐共处;要以天为师,推天道以尽人事。《庄子》里也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到了北宋哲学家张载正式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正蒙·诚明》),他认为万物一体,告诉人们要有“民胞物与”的情怀,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这些思想倡导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存,是古人认识人与自然万物关系的智慧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又是怎么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呢?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同自己本身不可分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也就是人和自然界具有“一体性”。他告诫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意思是我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善待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活动。

  可见,“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相合的。而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文明播报
文明创建

益阳市委宣传部  益阳市文明办 主办 益阳文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举报电话:0737-4220080 举报邮箱:wmb8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