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文明网
今“宵”尽 明日来
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      责任编辑:王 君仪       发表时间:2024-02-28

丰富多彩的庆元宵活动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律动。汤维祎作

  □ 李星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对大多数人来说,过年的氛围要待到元宵节的一场热闹,方可画上一个如天上圆月般圆满的句号。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或灯节。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里与家人朋友把盏言欢,祈愿生活和和美美,早已印刻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

  资阳区迎风桥镇“百米长龙”亮相,益阳高新区朝阳街道江家坪社区居民表演舞龙灯、摇旱船、唱花鼓、扭腰鼓等传统民间艺术,南县地花鼓、舞龙舞狮、威风锣鼓等在城区轮番上演,非遗传承闹元宵的高潮一波接一波……各地丰富多彩的庆元宵活动,不仅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律动。

  元宵节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紧密相连,即使岁月流转,生活方式改变,依旧给人带来有效的心灵慰藉。“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宋代农村在元宵节保留着社祭习俗,祈求丰年,可见春耕理念已铭刻在古人基因深处。追根溯源,我们于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长河中采撷瑰宝,建立起现代社会与古老中华文明的强链接,从而促进民族的根和魂绵延不绝。

  传统节日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是中国人生活情感的共同表达。而地方民俗活动则是传统节日的最佳表现形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历经代代传承而生生不息。丰富的民俗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让民俗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民俗文化才能更富生命力,传统节日才能烟火气足人情味浓;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华民俗的文化认同,同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赋予传统民俗以新的面貌,民俗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进一步滋养今天的生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能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滋养我们的文化自信。

  过了十五过完年。从一个节日走向全年,各地当持续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对节日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因地制宜地开展民俗文化技能传承培训。通过打造品牌文化产业园区、扶持文化市场主体向深发展等方式,开展“民俗+科技”“民俗+乡村振兴”“民俗+旅游”“民俗+文创”等跨界、跨域、跨业创新探索,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向更广泛的受众展示多元民族文化的魅力。还可将民俗文化遗产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让民俗保护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人间春意浓,奋斗正当时。新的征途已经开始,在工厂车间里、在项目建设现场、在科技战线攻关前沿,处处都能看到“人勤春来早”的火热场面,勤劳的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的向往、对于幸福的追求从未停下过脚步。

  新的一年,无论是就业创业、医疗健康,还是交通出行、教育改革,抑或是食品安全、粮食保障,在涉及百姓急难愁盼的方方面面,每一份龙年曙光的“微心愿”,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凝聚着新一年拼搏奋斗的“原动力”。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众里寻他千百度,拨开繁华,求索深层的力量,那是传统的厚重、历史的悠久,也是前人对后人的期许,更是我们对美好的期待、未来的信心。

文明播报
文明创建

益阳市委宣传部  益阳市文明办 主办 益阳文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举报电话:0737-4220080 举报邮箱:wmb8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