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文明网
马渡村:红色文化润泽乡村厚土
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      责任编辑:王 君仪       发表时间:2023-12-12

  12月5日,记者从益阳出发,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来到了安化县东坪镇马渡村。

 

 

  马渡村是20世纪初常德桃源至益阳安化的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当时马帮川流不息,常常在此处资江渡口歇脚,因而得名“马渡”。说起马渡村,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但如果说“马渡调查”,相信不少人记忆深刻。

  1961年,党中央派遣专人来到马渡村,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经过27天的详细调查,形成了一份参考材料,为当时党中央扭转“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散公共食堂,制定正确的农村政策,提供了客观、真实、有效的依据,党史上称之为“马渡调查”。

  今年,马渡村乘着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东风,将“马渡调查”旧址修葺一新,让久远的红色记忆重新浮上人们心头,也让马渡村再次走进大众的视野。

  到达马渡村前,会经过一个涵洞,出洞后道路旁是错落有致的屋舍,让人顿生《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感觉。车辆停在新修的停车场中,下车沿着道路往村里走,路的一旁是百亩柑橘园,眼下正值柑橘成熟上市的季节,看得到园中有几位游客正在采摘新鲜的柑橘;另一侧是村里的文化墙,有当地特色文化和本土方言介绍,还有近年村里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所取得的一些成绩的展示。“‘马渡调查’旧址的开放,为我们村推动乡村振兴,带领百姓致富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沿着村道来到“马渡调查”旧址,马渡村党总支书记廖建毅介绍,自去年开始,村里便开始积极挖掘“马渡调查”历史文化,经过湖南日报社驻马渡村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及安化县相关单位的帮助,联系国家博物馆、拜访亲历者等,搜集了众多实物和影像资料,其中有多件珍贵文物和老报纸。今年陈列馆正式开放后,源源不断的游客涌入这个小山村,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调查研究的“真经”,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今年,“马渡调查”旧址已接待游客110多批次约2万人。村里通过发展红色研学、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激发了发展活力,预计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26万元。

 

 

  紧挨着“马渡调查”旧址的,是村里的“十园十美”产业园。通过招商引资,引企业进村,以300亩果园为基础,打造了这样一个集养殖园、采摘园、稻鱼园、农耕文化园、研学基地、共享农庄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虽然是工作日,并且还是旅游淡季,但在园区里还是能看到不少游客的身影。游客们有的在采摘金黄的柑橘,有的在拍摄冬日暖阳下的美好光景。

  园区中,一个穿着朴素的身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位正在收掇青菜的村民叫何海芝。她告诉记者,这些晾晒好的青菜,是用来制作腌菜的白萝卜叶。以前这些腌菜全是自家吃,这几年村里游客越来越多,她便想着拿给游客尝尝,没想到十分受欢迎,卖腌菜帮她增收不少。今年冬天她想多制作一些,让更多游客尝到本地腌菜的家常味道。

  在马渡村,像何海芝一般,搭乘产业园这艘大船增收致富的村民不在少数。近年来,马渡村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和运营,为村民提供了就近务工岗位,先后带动164户脱贫户595人参与产业分红。除了务工,村里还向村民免费发放果苗与肥料,组织种植技术培训等,带动他们发展种植稳定增收。同时,通过发展“休闲餐饮+共享农庄”新模式,带动村民参与,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今年旅游旺季,有户人家一个月就增收近8万元。

  廖建毅介绍,目前村里正推进对田园综合体约2公里环线的提质改造,沿线绿化亮化净化序化美化,串联百年宗祠、田园综合体、风雨廊桥等景点,打造一条通畅宜游环园公路,实现路景交融、移步易景,为来村里游玩的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和服务。他说,马渡村一定要坚守红色文化阵地,依靠红色文化引领,弘扬红色文化精神,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记者 甘果 通讯员 黄阳利 谭云鹤)

文明播报
文明创建

益阳市委宣传部  益阳市文明办 主办 益阳文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举报电话:0737-4220080 举报邮箱:wmb817@163.com